本网讯(记者牟财源,蒋升平)2025年8月2日,五台山黛螺顶祥云缭绕,梵音悠扬。由国家机关老干部科学健康协作中心主任、全国职工健康促进工程专家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全民健康公益行动组织委员会主任张世君带队,组委会儒释道总顾问、中国紫砂艺术大师曹安祥领衔的200余人代表团,护送着价值逾千万的紫砂瑰宝——"1080阶非虚数 步步生莲上黛螺"香炉,登临这座佛教圣地,一场融合艺术与信仰的捐赠盛典在观音殿内庄严启幕。
一炉藏万象:紫砂珍品的匠心与禅意
作为当代紫砂香炉创作的领军者,曹安祥大师耗时三载淬炼的这件作品,堪称传统工艺与佛教文化交融的典范。香炉甄选江苏宜兴丁蜀镇黄龙山原矿老底槽清泥——此泥料为大师家藏三十余年的珍品,经全手工抟制,每一寸肌理都凝结着匠人之心。
图: 曹安祥大师捐赠五台山黛螺顶紫砂香炉
炉身正面,山西佛协会长、五台山佛协会长昌善大和尚题写的"黛螺顶"三字,以24K黄金经描金、包金双重工艺铸就,在晨光中熠熠生辉,宛如佛前灯盏映照千年禅心。两侧祥狮衔环,三足化作威武狮足,既显佛门威严,又寓吉祥护持;如意造型的提手与炉肩环绕的佛珠,暗合"心有菩提,事事如意"的禅理;炉底莲瓣承托,呼应"花开见佛"的妙谛,将佛教文化的深邃寓意融入器物肌理。配套的花瓶与烛台亦延续莲花、金如意、吉祥狮等元素,整套器物浑然一体,恰似一座微缩的佛国世界。
展开剩余76%千阶映初心:1080的文化密码
这件珍品的灵魂,在于其与黛螺顶1080级台阶的精神共鸣。佛教经典有"十界各有百八烦恼"之说:佛与众生共分十界,每界各存108种烦恼,合计1080种。香客攀登这1080级台阶,便是在步步修行中消解烦恼、增益智慧,最终抵达心灵的澄明之境。曹安祥大师以器物为载体,将这份修行哲思凝固为可触可感的艺术,让紫砂香炉成为连接信仰与生活的桥梁。
薪火传古今:艺术与信仰的双向奔赴
"以匠心守初心,以艺品传文脉。"曹安祥大师在捐赠仪式上的话语掷地有声。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作品《鼎盛中华香炉》的创作者,他始终致力于让传统工艺承载文化重量。此次捐赠不仅是紫砂艺术走进佛门圣地的创举,更彰显了当代匠人对文化传承的担当。
图:五台山黛螺顶文化传承之火
黛螺顶住持双手合十,盛赞这套香炉为"佛门法器与艺术珍品的完美合一"。他表示,香炉将被供奉于观音殿,成为海内外信众感悟佛教文化、领略中华工艺的重要载体。当袅袅香烟从这尊凝聚匠心与禅意的香炉中升起,它所连接的,不仅是紫砂艺术与佛教文化的过去与未来,更是无数人对心灵家园的向往与追寻。
这场跨越尘俗与圣地的文化对话,让千年紫砂工艺在佛前焕新彩,也让五台山的禅风法雨浸润艺术肌理——正如香炉上那圈佛珠所喻,当传统与信仰同频共振,便是文明传承最动人的模样。
五台山黛螺顶:紫砂香炉捐赠彰显佛教文化魅力
据了解:这一场意义非凡的捐赠活动。在黛螺顶大殿内,香烟袅袅,庄严肃穆,多个禅师齐聚于此,共同见证了紫砂香炉的捐赠仪式。
捐赠现场,禅师们身着整齐的僧袍,神情慈悲而庄重,有条不紊地维护着现场秩序。他们以平和的姿态与耐心的指引,确保了整个捐赠过程顺利进行,展现出了极高的素养与对佛教仪式的尊重。
图: 曹安祥大师与捐赠团队合影
捐赠的紫砂香炉造型古朴典雅,工艺精湛,散发着独特的艺术气息。捐赠方怀着对佛教的虔诚之心,将这一珍贵的紫砂香炉赠予五台山黛螺顶,希望能为寺庙增添一份庄严与神圣,同时也表达了对佛教文化的敬仰与支持。
为了答谢捐赠方的善举,也为了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能更深入地感受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黛螺顶特别组织了一场庄重的法事。法事期间,禅师们诵经祈福,梵音回荡在大殿内外。那悠扬而深沉的声音,仿佛穿越了时空,将佛教的智慧与慈悲传递给每一个人。捐赠方及现场的游客们都沉浸在这神圣的氛围中,心灵受到了深深的触动。大家纷纷表示,在这样的环境中,真切地体会到了中国佛教圣地的庄严与神圣,对佛教文化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五台山黛螺顶作为佛教圣地的重要代表,一直以来都承载着传承佛教文化的重任。此次紫砂香炉的捐赠,不仅是一件物品的传递,更是佛教文化与社会各界爱心的交融。相信在各方的支持与关注下,黛螺顶将继续弘扬佛教文化,为更多人提供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
捐赠紫砂香炉足迹遍布全球
据悉,有着“中国紫砂香炉第一人”美誉的曹安祥,投身紫砂陶艺研究与创作已逾三十余载。多年来,他始终秉持着一份热忱与爱心,坚持向各地捐赠紫砂香炉。
截至2025年8月2日,曹安祥的捐赠足迹广泛,已累计向139家宗教场所捐赠了紫砂香炉。而且,他捐赠的香炉数量仍在持续攀升。
图: 五台山黛螺顶
其捐赠范围极为广阔,在国内,众多知名寺庙都收到过他捐赠的紫砂香炉,像五台山的澡浴池寺、五爷庙,九华山的肉身宝殿等;在国际上,捐赠对象还涉及不丹、尼泊尔等国家的寺庙。
紫砂炉:追本溯源话来历,漫谈悠悠岁月史
香炉起源可追溯至商周时期的青铜鼎,最初用于祭祀祈福。西汉早期出现熏香用的熏炉,有金属和陶制品两种,造型以博山形、豆形为主。东汉时瓷制熏炉出现,随着道教盛行和佛教传入,逐渐向敬神礼佛之器演变。
图:五台山黛螺顶香炉、香火特旺
宋明之后,紫砂材质的香炉开始出现。明代中期,宜兴窑开始烧制仿铜炉、仿宣德炉等紫砂香炉,造型多样,按照《宣德鼎彝谱》制作,采用拍泥片围身筒的方式成型,胎体多用段泥与白泥胎,釉色丰富。到了民国时期,平定紫砂香炉兴起,形成了“南宜兴、北平定”的品牌格局。此时的紫砂香炉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是宗庙祭祀、佛道礼仪等活动中的重要贡器。
发布于:山西省最新股票配资平台配资,手机配资软件,证券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