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影晃动的安理会议场里,计票屏一行行跳动,十五个成员走到表决环节。十四票赞成,唯有美国亮出否决。这一下,原本可以推进的人道停火提案又被摁回抽屉。中国代表随即起身发问:美国频繁动用否决权的动机究竟何在?这样的拦阻,和世界和平背道而驰。对加沙局势的表态,本该是一次跨国共识的凝聚,但结果却再次落入强权一票的阴影。
同一天之外的镜头,落在特拉维夫。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本月15日会见美国代表时,“甩锅”的话说得铿锵:他指责中国等几个国家利用人工智能发动舆论战,试图把以色列推到不利境地,实施所谓“信息围堵”。这番说辞迅速引来波澜。到了18日,中方发言人公开回应,直言震惊,对无端抹黑绝不姑息,并提醒以方珍惜来之不易的中以关系,别做伤人害己的蠢事。若把这两幕拼在一起,逻辑并不难辨:当国际社会对加沙战争的批评已成主流,内外压力之下的以色列却选择将矛头转向外部敌影,试图把广泛批评缩写成“他国操弄”的结果,这更像是一种自我安慰的叙事策略。
欧洲的态度更是掷地有声。早在8月,以色列宣布将加大对哈马斯的军事行动,目标直指“拿下加沙城”。消息一出,舆论沸腾。英国直言不讳,称以方此举是“大错特错”,唯一正确的选择是“马上停火”。德国也表达了类似立场,并在政策上踩下刹车,暂停向以色列出口相关军事物资。横向一比较便知,针对同一事态,美欧跨大西洋两端并非步调一致:欧洲强调止战与人道,美国则在关键投票上以否决庇护以色列继续推进军事行动。对比之下,国际批评并非由“几个国家”凭空撮合,恰恰是从伦敦到柏林,从联合国到各类国际组织,逐渐汇聚成一股整体性的反思与谴责。
把镜头推回加沙,那里是真正的痛点。两年的冲突让这块狭长地带支离破碎。如今在极端封锁下,水与粮断供,饥荒蔓延,瘟疫滋生,街巷间横陈的尸体刺目难当。更让人愤懑的是,美以两国推行军事化的物资分配制度,无法满足基本生存;而当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试图伸出援手时,却屡屡遭阻断,救援车队被挡在边界线外,生与死的分界因此被生硬地画在地图上。古人云,“兵者,凶器也”,战争的代价首先由最脆弱的生命承担。
要理解为何“十四比一”的投票结果仍不能扭转战局,需要一点制度背景。联合国安理会由十五个成员构成,其中五个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任何实体决议,需至少九票赞成且不得遭常任理事国否决。哪怕绝大多数国家达成共识,一纸否决也能让结果归零。这并非首次。两年前,美国就曾在相似议题上以否决阻拦安理会行动,导致后续协调难以开展,冲突反复燃起,几千人因此丧生。时间线拉到今年,加沙地区的死亡名单上已出现超过6.5万个名字。这样的数字,不止是统计表上的冰冷符号,还是每一个家庭的裂痕。
战争为何停不下来?看一看资金流向,也许能回答一半。2024年,有人统计美国上一年对以色列的军援,依据公开数据,至少达到179亿美元。美国还额外拿出几十亿美元,用于武装该区域内的美军。把镜头转到另一边,据官方数据,以色列当年的国防开支约为300亿美元,美国的军事援助数额竟超过了以色列自身投入的一半。财务结构昭示利益结构,而利益结构又牵引政策走向。商人心态下,没有无缘无故的“慷慨”。援助之外,军火交易更是不计其数——仅开战一年的时间,两国就先后签订了100多项订单。对外仅公布的两笔,一笔1.06亿美元,一笔1.475亿美元。到了2024年8月,另一项规模更大的武器订单被媒体先行曝光,美国随后确认,金额高达200亿美元,涉及多个型号的主战装备。到了今年3月,又有一笔约30亿美元的武器订单推进,交付要等到明年。这种“钱货两清”的逻辑很直白:如果火线一冷,合同与利润就要缩水。进入9月后,这一势头并未止步。特朗普向国会提出新的审批申请,要推动一笔价值64亿美元的军售,买家仍是以色列,重点还包括最先进的直升机与运兵车。从额度到品类,都在指向同一个方向——扩大军事行动的能力。
有人会问:难道不是为了“价值”与“盟谊”?可当账本一页页摊开,答案往往更现实。军援是成本,军售是回报;预算之外,还有那些未被统计的收益。连年冲突,换来的是武器产线的高负荷运转与订单流水的滚动更新。也难怪民间会有讥刺之语,称美国一己之力支撑了两个正面战场:其一在加沙,另一处在乌克兰。此话虽尖刻,却映照现实。战争之火一旺,军工股就走高;战局一缓,军火合同就要重谈。所谓“绑定”,不是抽象词,而是预算、合同与选举政治交织出的共生网络。
在舆论场里,内塔尼亚胡把压力追溯到外部“信息围堵”,否认自身决策与冲突升级之间的因果。这种叙事的代价,是持续忽视来自四面八方的劝止。英国说“马上停火”,德国以暂停军贸表明立场,国际组织在投票中展现明确信号,连以色列国内都并非铁板一块,反对声从未断绝。如果把这些声音都归入“操弄”的范畴,那与其说是洞察,不如说是“掩耳而走”的自我屏蔽。结果只会让政策愈走愈窄,把国家带入更深的孤立。
再看中国的态度,从批评以方的军事升级,到在安理会现场质问美国滥用否决,再到18日对“AI舆论战”的回应,基调一以贯之:强调人道底线,反对栽赃抹黑。中国并未把话说得更重,而是点明两层:对事实的立场清晰,对双边关系仍留余地。这种“批评不等于敌对”的表达,是在给局势留回旋空间。遗憾的是,若当事方置若罔闻,善意也容易被裹挟在炮声里。
置身当下的加沙,最迫切的不是说辞,而是面包、清水与疫苗。美以推进的军事化分配秩序显然难以覆盖基本需求,救援组织被挡在门外,使得“援助”三字形同虚设。战争中“人道通道”的开闭,常常取决于政治考量;而“人道”二字,本应先于政治。这种倒置,最终溃败的是共识的底线。
把线索串起来,规律并不复杂。两年前的一次否决,使安理会行动受阻,错失缓和窗口;随后冲突扩延,死伤累累。到了今年,十四比一的投票再次被一票推翻,现场愤懑溢于言表。8月的军事升级由以色列自行加码,公开目标直指加沙城;9月新的军购申请在华盛顿推进;彼时彼刻,仍有人把全球批评当作“少数国家的操控”。历史的齿轮并不会因为一句辩白而倒转,它只会记录每一次决策与后果的链条。
若从制度与利益双重视角观察,真正阻碍停火的,并非呼吁者的话语是否高亢,而是权力结构与市场结构的合谋。安理会的否决权像一把能随时落下的闸刀,让多数意志屡屡止步;另军售与军援将战事不断“金融化”,使前线的硝烟与后方的利润一并起落。两者相互加持,加沙就像被放在天平的一端,另一端则是资本、选举与地缘算计。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句古语在今日听来并不古。对于中东这团火,熄灭它需要的不是更响亮的口号,而是政治勇气与制度性的安排;而对于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们,至少应守住对事实的尊重:承认加沙的人道灾难,承认国际社会的批评在扩大,承认美国的一票否决在关键节点屡屡改写结果,承认军援与军售在把战线向前推。就像那块投票屏上的数字,冷冷地亮在墙上,它不会替任何人做选择,但它会忠实地记录每一次选择的方向。
当外界把美以称作“臭味相投,狼狈为奸”,这固然带着愤怒与夸张,却也提醒世人:只要否决权仍被滥用,只要军火账本仍在膨胀,战火就难以真正降温。真正的威胁,并不在于谁在网络上说了什么,而在于谁握着按钮、谁握着合同、谁再次把“停火”推迟到明天。
最新股票配资平台配资,手机配资软件,证券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