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下午的会,班味儿越来越浓,我发现一个现象,原先会上低头刷手机的同事,现在表情管理都开始分化。
一部分人嘴角压不住,时不时露出一种“馅饼砸脸”的窃喜;另一部分人则眉头紧锁,划拉手机的频率越来越快,像是在跟什么东西置气。
不用问,前者大概率是踏上了AI算力这趟高速列车,后者么,可能还在“老登板块”里苦苦挣扎,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账户原地踏步,甚至还倒退几步。
这就是当下市场的真实写照,不是什么普涨的甘霖,而是一场剧烈的、由单一叙事主导的“风格挤压”。
你把它叫牛市,我觉得有点言过其实,更准确的描述,应该是一场“虹吸效应”下的局部狂热。
我们先来算三笔账,把这事儿捋一捋。
第一笔,是“金钱账”。
这笔账最简单,也最刺激。
买了AI硬件、CPO这类资产的人,账户数字蹭蹭往上涨,几个月时间可能就完成了过去几年的收益目标。
没买的人,如果持有的是传统价值股或者消费股,账户可能纹丝不动。
一正一负,差距迅速拉开。
这种纯粹的金钱得失,是驱动市场情绪最原始的燃料。
第二笔,是“情绪账”。
这笔账就复杂多了。
赚钱的人,收获的不仅仅是金钱,更是一种“我赌对了”的巨大情绪价值。
这种正反馈会让他们变得更自信,甚至更激进。
而踏空的人,损失的也不仅仅是潜在收益,更是巨大的情绪内耗。
每天被各种“某某股再创新高”的新闻轰炸,那种感觉,就像被钝刀子割肉,焦虑、懊悔、自我怀疑,最后往往会导向一个非理性决策:在最高点一把梭哈,冲进去给别人抬轿。
第三笔,也是最关键的一笔,叫“相对收益账”。
这笔账,是悬在所有基金经理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亏钱不可怕,可怕的是“跑输”。
当某个赛道成为全市场的主线,并且持续拉升,你作为基金经理,可以不参与吗?
你可以坚持自己的价值理念,守着那些“浓眉大眼的”低估值板块吗?
可以,但代价是你的净值曲线会变得很难看,排名垫底,面临巨额赎回潮。
所以,即便很多基金经理心里清楚,当前的估值已经有点离谱,泡沫化严重,但为了不被“风格挤压”致死,他们也必须硬着头皮去配置。
这就形成了一个自我强化的正循环:越涨,越要买;越买,就越涨。
直到最后,流动性耗尽,或者新的叙事出现,这场音乐椅游戏才会戛然而止。
看懂了这三笔账,你就能理解,为什么市场看上去热火朝天,但大部分人的体感却并不好。
因为这不是一个“水涨船高”的故事,而是一个“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故事。
AI算力这个巨大的“抽水机”,正在疯狂地从其他板块虹吸流动性,造成了剧烈的贫富分化。
拉长时间轴看,这种场景我们并不陌生。
2013到2015年的移动互联网浪潮,当时的市场也是如此。
人人都在谈“互联网+”,好像任何东西只要跟手机沾边就能上天。
当时也诞生了一批“核心资产”,股价一飞冲天,最后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一地鸡毛。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总会押着相似的韵脚。
每一次技术革命带来的产业浪潮,初期都会经历一个“叙事驱动”远大于“基本面驱动”的阶段。
AI无疑是未来十年最重要的生产力变革,这个大方向没人会否认。
但从“远大前程”到“财务报表”,中间需要很长的时间去填坑。
而资本市场,尤其是A股,最擅长的就是把十年的故事,用三个月的时间讲完,然后用三年的时间去消化。
现在的AI硬件股,本质上已经不是在交易今年的业绩,甚至不是明年的业绩,而是在交易一个关于2026年、2027年全球算力需求的宏大预期。
当所有人都在为“保交付”而不是“抢订单”而欢呼时,其实已经默认把未来几年的增长全部折现了。
这种时候,你再去计算PE、PS,意义已经不大,因为它已经变成了一个纯粹的“流动性与情绪”的博弈。
那么,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该怎么办?
我自己的操作很简单,也没啥保密的。
面对这种级别的“主线叙事”,完全不参与是跟自己的情绪账户过不去,也是一种“道义有亏”。
但重仓冲进去赌身家,那更是对自己辛辛苦苦攒下的本金不负责任。
我的策略是“哑铃型”配置的变种。
主体仓位,依然是我能看懂、能理解、能睡得着觉的那些资产,它们可能短期内表现平平,甚至被市场唾弃,但它们提供了我投资组合的“财务安全垫”。
这部分的作用不是进攻,而是保证我不会在市场风格切换时,因为净值大幅回撤而被迫做出错误决策。
另一头,我会拿出一小部分资金,比如总仓位的5%-10%,去参与这种“时代的主题”。
这部分资金,我给它的定位就是“彩票”。
买入的逻辑不是基本面,而是承认自己是个凡人,需要一点“情绪价值”。
用一笔亏了也不会伤筋动骨的钱,去跟市场共振一下,避免因为完全踏空而心态失衡,继而影响到主体仓位的决策。
这笔钱,赚了是锦上添花,亏了就当是为认知缴了税,聊胜于无。
我写完这段,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如果当初我在移动互联网浪潮的顶峰,敢不敢清仓离场?
答案是,大概率不敢。
因为身处洪流之中,你很难分辨哪一朵浪花是最后一朵。
所以,投资到最后,比拼的不是谁能更精准地预测顶部和底部,而是谁能构建一个更具韧性的、能穿越周期的投资组合。
这个组合既要有能提供稳定现金流的“压舱石”,也要有能跟上时代脉搏的“冲锋舟”,更重要的是,两者的比例要与你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情绪阈值相匹配。
市场今天冲击某个整数关口,明天某个股票又创了历史新高,这些都是过眼云烟。
真正重要的是,当潮水退去时,你的账户是否还健康,你的心态是否还平和。
别总想着一口吃成胖子,多想想怎么才能一直在牌桌上玩下去。共勉共戒。
最新股票配资平台配资,手机配资软件,证券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