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而行,青岛正在驶向全球。
日前,由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与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联合编制的《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指数报告(2025)》在深圳正式发布。
报告基于经贸活力、科技创新、海事服务、国际影响和城市治理五大维度,对全球60个海洋城市进行了系统评估,揭示了在全球海洋治理深刻变革背景下,海洋城市竞争格局的新变化。
在本次测评中,青岛凭借科技创新、经贸活力等维度的优秀表现,在全球海洋城市四大梯队排名中登上第二梯队,位列全球第16名。
海洋,是青岛这座城市的鲜明特色,也是发展的优势所在。
2024年,青岛全市实现海洋生产总值5513.2亿元,分别占全国、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的5.2%和30.6%,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33%;海洋经济贡献率达到45.9%,拉动全市经济增长2.1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这座城市的“蓝色动能”不仅影响着城市的发展速度,也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海洋版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如今,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循环的广度与深度,在产品制造、资源交换等方面展现出不可替代的突出优势。向海图强,不断积蓄海洋力量的需求越来越鲜明。凭借更新的产业和集聚的科研力量,青岛也在持续“破浪”,让世界“看见”城市,为区域发展打造蔚蓝引擎。
01
城市争先,中国力量加速崛起
报告显示,在如今的海洋发展格局中,亚洲力量崛起明显。除了新加坡、上海等地牢牢占据第一梯队之外,在第二和第三梯队中也有了更多来自亚洲的面孔。
其中,中国城市表现尤为活跃。深圳、广州、青岛、厦门等城市纷纷上榜,成为全球海洋竞争中不可忽视的“中国力量”。
而青岛之所以能够位居全球第16名,在全球视野中占据靠前的位次,是因为这座城市在经贸活力、科技创新等维度有着优异的表现。这些“硬核”实力,支撑着青岛不断扩大海洋经济发展规模,从而获取更大的国际声量。
在报告提供的各项维度具体排名中,青岛凭借雄厚的海洋科教资源,科技创新排名全球第八。在全球海洋城市经贸活力的指标中,青岛也获得了全球第11位的成绩。
这份靠前的排名,和城市已有的积累息息相关。
从科技来看,青岛拥有全国约五分之一的涉海科研机构和近三分之一的涉海两院院士,已成为全国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海葵一号”“深海一号”等大国重器从青岛拔锚起航;向海问药,国内首个免疫抗肿瘤海洋药物BG136等成果也都是在青岛诞生。
在贸易方面,青岛着力打造国际航运中心,不断完善港口功能布局,加密海向航线网络,并加强产业集聚,提升国际贸易服务能力。根据2025年度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青岛已提升至第13位,发展成果频频获得认证。
值得注意的是,一座城市的崛起,往往会带来一个经济圈的凝聚。本次发布的报告中提到,“沪深青成国内三大海洋经济圈引领者”,点明了海洋领域“抱团”发展,多个增长极加速崛起的趋势。这也让青岛的崛起拥有了更大的意义——中国的海洋经济,多了一重蓝色“增长极”。
02
“重仓”海洋!青岛以行动向上
总长905.2千米的海岸线,让青岛有着发展海洋经济的独特优势。
而要在全球沿海城市中冲出重围,考验的是城市本身的能级以及在海洋领域的投入。
“重仓”海洋,让海洋特色更为鲜明,是青岛一直以来的坚持。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青岛特地提出“在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上聚力攻坚求实效”,持续提升海洋科技创新水平、做大做强现代海洋产业、加快打造国际航运中心,加快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在今年3月份召开的市委海洋委全体会议上,也进一步明确要在经略海洋中“定好位、挑大梁”;今年5月,青岛又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征求对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的意见和建议,为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动能”聚合前进力量。
这份对海洋的重视,也体现于发展的具体环节。在城市海洋发展的各个领域,都能够看到城市不断优化、自我提升的身影。
例如,针对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青岛发布“海创计划1.0”行动,推动2023年涉海技术合同成交额69.35亿元,2021—2024年累计立项支持关键技术攻关项目83项。
以项目夯实产业基础,青岛创新配置模式,确保海洋资源要素高效供给,《青岛市支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15条政策》共兑现24项奖补政策,1.4亿元奖补资金惠及137家企业。今年上半年,青岛在建海洋重点项目137个,开工在建率80.59%,完成投资212.92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52.94%。
提升国际影响力,青岛也不断与国际接轨,积极参与到各项国际对话活动中。青岛成为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滨之城”平台创始城市,并着力建设“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在今年,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滨之城”平台秘书处正式落户,在国际海洋议题中,青岛也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话语权。
03
蓝图已定,离“第一梯队”还有多远?
从科技水平,到产业成色,再到不断扩大的国际影响力,可以看到在海洋领域,青岛正着力构建起独特的发展优势。
而同伦敦、上海、新加坡等顶尖海洋城市对标,青岛仍然需要强化自身综合实力,并塑造出独特的优势,向“第一梯队”的位置进行攀登。
要实现“进位”,塑强自身优势,青岛也有自己的规划。
产业发展方面,青岛规划了“4+4+2”产业体系,持续培育壮大海洋装备、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深海开发、海洋电子信息等未来产业,改造提升现代渔业、港口航运、海洋旅游、海洋化工等优势产业。
如今,中电建115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国际邮轮港区二号码头及配套工程、山东港口航运金融中心等项目集中向前推进,产城融合进一步发展,就是城市对于未来的再次布局。
而在提升城市海事服务能力和国际影响力上,青岛也在今年8月印发《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期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争取到2028年,青岛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和框架初步形成,围绕“强辐射、强功能、强引领”实现全面跃升。力争中期规划截止期,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城市综合实力排名达到全球前10。
未来,青岛将“强化双枢纽引领、提升大通道支撑、构建四大高地、布局五大片区”,围绕港口货物吞吐量、船舶燃供、能源交易、航运保险、海事仲裁、绿色燃料加注等43项指标体系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发挥开放优势,以辐射全球、打造国际枢纽为目标,推动城市发展能级再进一步。
在多个国际排名中,青岛的发展实力都受到了认可。而从这座城市的举动来看,瞄准海洋发展,青岛未来还要再进一步。
本期责编美编:孔敏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业务合作,可以联系:
taojunhezuo@163.com
涛君期待与各界精英携手共进~
]article_adlist-->最新股票配资平台配资,手机配资软件,证券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